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省州驻夏有关单位:
为保障城区供水安全,进一步加强水源地管理和保护,经县政府同意,现将《夏河县桑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附件:夏河县桑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方案
夏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0月19日
夏河县桑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水源地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和水源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根据水源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补充报送甘南州碌曲县红科沟和夏河县桑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有关资料的函>》(甘环便水字〔2022〕124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方案背景
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工作,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明确提出“以饮用水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解决好农村饮用水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用水”。但是目前水质监测还没覆盖到全部饮用水源地,污染水源的整治和治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落实,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
近年来,随着夏河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县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工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也导致了乡镇供水水源地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供水的安全性、可靠性遭到人们的质疑,为保障人民饮用水和水源地可持续开发利用,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满足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提高全县居民的生活水平,保护和改善水源地水质保障饮用水源的供水安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2022年9月2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补充报送甘南州碌曲县红科沟和夏河县桑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有关资料的函》(甘环便水字〔2022〕124号)文件,文件指出,桑科水源保护区存在居民生活等污染源和道路等风险源,需根据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分布情况,制定实施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方案,明确具体措施、任务分工、时间节点、责任单位等。鉴此,根据水源地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结合夏河县实际情况,制定了《夏河县桑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方案》。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
4.《甘肃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20年);
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10年);
6.《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指南(试行)》(2012年);
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 773-2015);
8.《关于答复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有关问题的函》(生态环境部,环办环监函〔2018〕767号);
9.《关于推进城区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与水利部,环水体函〔2019〕92);
10.《关于答复2019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有关问题的函》(生态环境部办公厅,环办执法函〔2019〕647号);
11.《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公路改扩建项目穿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关意见的函》(甘环水发〔2017〕14号);
12.《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穿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2017〕85);
13.《关于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水利厅,甘环发〔2018〕43号);
14.《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贯彻落实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有关意见的通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环函〔2019〕312号)。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系列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总体目标,以改善大夏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四、夏河县桑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概况及区划
(一)夏河县桑科水源地建设概况。夏河县桑科水源地建设于2021年,位于夏河县桑科镇以南11-14km处的大夏河河谷地段,距夏河县县城约26km,水源地西侧为S312省道,东侧为大夏河上游段桑曲却卡。水源地类型为地下水型。水源地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砂砾卵石,采用机械施工“管井”开采。设计井距200-400m,井深30m,井径650mm。开采井共8眼,其中规划3口井。近期设计单井开采量为2500-5000m3/d,已建成开采井5眼,3用2备,总流量为10000m3/d;远期增加开采三口预留井作为夏河县县城远期供水井,远期开采井共8眼,6用2备。
(二)夏河县桑科水源地供水概况。夏河县桑科水源地近期设计供水量为1.0万m3/d,远期设计供水量为1.7万m3/d。供水范围为夏河县中心城区和桑科镇,供水人口近期2025年约4.32万人,远期2035年约6.36万人。水源井高程为3161.0m-3177.47m,新建净水厂位于水源井西北侧,占地面积2632.5m2,高程为3160.0m,夏河县城高程2945m,与水厂高差约215m。故水源水经净水厂加氯消毒处理后经13.8km输水管线依靠重力输送至县城。水厂内新建清水池2座,单池容积800m3。水厂建成后,与县城现有的洒哈尔净水厂互为备用,形成双水源供水。
桑科水源地所在区域地下水埋深较浅,介于0.50-3.20m,年水位变化幅度为0.50-1.50m,以潜流的方式向由南向北径流。地下水位的变化受当年的降水量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雨季水位较高,枯水期水位较低。另外在丰水年间,地下水位普遍较枯水年间增高1.0m左右。开采井与桑科却卡(桑科河)的直线距离在5-182m之间,是傍河型水源地取水的合理距离。
(三)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夏河县桑科水源地总保护区面积为15.1683km2,其中一级保护区面积为1.0924km2,二级保护区面积为14.0759km2。
一级保护区四周边界详述如下:
东侧:以桑科却卡东岸的南北向农村公路(县道X438)为界;
南侧:以水源井G5向河流上游延伸1000m为界;
西侧:以省道S312内侧为界;
北侧:以水源井G1、G6为中心,半径360.6m的圆外切边线为界。
一级保护区边界共设置18个拐点(A1-A18),具体拐点及其编号和坐标如表4-1所示,一级保护区面积为1.0924km2。
表4-1 夏河县桑科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拐点编号及其控制坐标
 
  
   
    | 保护区级别 | 拐点编号 | 经纬度坐标(CGCS2000坐标系) | 
   
    | 经度 | 纬度 | 
   
    | 一级保护区 | A1 | 102°22'10.708" | 35°1'30.554" | 
   
    | A2 | 102°21'50.178" | 35°1'37.838" | 
   
    | A3 | 102°21'57.100" | 35°1'47.846" | 
   
    | A4 | 102°22'0.957" | 35°1'56.373" | 
   
    | A5 | 102°22'5.340" | 35°2'7.815" | 
   
    | A6 | 102°22'7.335" | 35°2'20.662" | 
   
    | A7 | 102°22'9.381" | 35°2'33.834" | 
   
    | A8 | 102°22'14.034" | 35°2'34.573" | 
   
    | A9 | 102°22'19.931" | 35°2'34.963" | 
   
    | A10 | 102°22'27.926" | 35°2'32.070" | 
   
    | A11 | 102°22'31.690" | 35°2'25.904" | 
   
    | A12 | 102°22'33.671" | 35°2'15.840" | 
   
    | A13 | 102°22'29.643" | 35°2'8.595" | 
   
    | A14 | 102°22'26.504" | 35°2'3.747" | 
   
    | A15 | 102°22'24.385" | 35°1'58.670" | 
   
    | A16 | 102°22'21.699" | 35°1'50.626" | 
   
    | A17 | 102°22'15.606" | 35°1'41.866" | 
   
    | A18 | 102°22'14.306" | 35°1'39.499" | 
  
 
 
二级保护区四周边界详述如下:
东侧:东南侧以水源井群的东南面分水岭为界,东北侧以东岸的南北向农村公路(县道X438)为界;
南侧:以水源井G5为中心、半径3606m的圆外切边线为界;
西侧:西南侧以水源井群的西南面分水岭为界,西北侧以省道S312内侧为界;
北侧:以水源井G1、G6为中心,半径3606m的圆外切边线为界。
二级保护区边界共设置52个拐点(B1-B52),具体拐点及其编号和坐标如表4-2所示,二级保护区面积为14.0759km2。
表4-2 夏河县桑科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拐点编号及其控制坐标
 
  
   
    | 保护区级别 | 拐点编号 | 经纬度坐标(CGCS2000坐标系) | 
   
    | 经度 | 纬度 | 
   
    | 二级保护区 | B1 | 102°22'47.123" | 35°2'33.361" | 
   
    | B2 | 102°22'57.589" | 35°2'13.027" | 
   
    | B3 | 102°22'32.515" | 35°1'44.849" | 
   
    | B4 | 102°22'42.020" | 35°1'31.271" | 
   
    | B5 | 102°22'38.281" | 35°0'56.963" | 
   
    | B6 | 102°22'48.805" | 35°0'50.011" | 
   
    | B7 | 102°22'52.429" | 35°0'44.222" | 
   
    | B8 | 102°22'55.637" | 35°0'41.975" | 
   
    | B9 | 102°22'54.625" | 35°0'35.418" | 
   
    | B10 | 102°22'55.168" | 35°0'27.398" | 
   
    | B11 | 102°22'54.551" | 35°0'20.285" | 
   
    | B12 | 102°22'54.847" | 35°0'10.370" | 
   
    | B13 | 102°23'2.830" | 35°0'5.591" | 
   
    | B14 | 102°23'0.421" | 34°59'59.964" | 
   
    | B15 | 102°22'56.320" | 34°59'57.532" | 
   
    | B16 | 102°22'29.208" | 35°0'6.088" | 
   
    | B17 | 102°22'12.221" | 35°0'16.784" | 
   
    | B18 | 102°22'4.537" | 35°0'11.436" | 
   
    | B19 | 102°21'48.603" | 35°0'11.907" | 
   
    | B20 | 102°21'36.859" | 35°0'6.984" | 
   
    | B21 | 102°21'29.095" | 35°0'1.218" | 
   
    | B22 | 102°21'0.770" | 35°0'11.544" | 
   
    | B23 | 102°20'27.363" | 35°0'28.329" | 
   
    | B24 | 102°20'36.530" | 35°0'53.390" | 
   
    | B25 | 102°21'2.132" | 35°1'13.428" | 
   
    | B26 | 102°21'5.158" | 35°1'33.057" | 
   
    | B27 | 102°21'6.935" | 35°1'37.824" | 
   
    | B28 | 102°21'19.673" | 35°1'49.537" | 
   
    | B29 | 102°21'33.423" | 35°1'50.176" | 
   
    | B30 | 102°21'34.991" | 35°1'56.265" | 
   
    | B31 | 102°21'40.567" | 35°2'2.514" | 
   
    | B32 | 102°21'48.233" | 35°2'12.288" | 
   
    | B33 | 102°21'59.225" | 35°2'20.663" | 
   
    | B34 | 102°22'3.269" | 35°2'30.939" | 
   
    | B35 | 102°22'10.833" | 35°2'42.021" | 
   
    | B36 | 102°22'13.112" | 35°2'46.230" | 
   
    | B37 | 102°22'16.654" | 35°2'49.651" | 
   
    | B38 | 102°22'22.834" | 35°2'56.388" | 
   
    | B39 | 102°22'27.413" | 35°3'4.941" | 
   
    | B40 | 102°22'31.427" | 35°3'21.733" | 
   
    | B41 | 102°22'30.634" | 35°3'27.411" | 
   
    | B42 | 102°22'31.522" | 35°3'32.314" | 
   
    | B43 | 102°22'32.766" | 35°3'36.292" | 
   
    | B44 | 102°22'39.338" | 35°3'51.071" | 
   
    | B45 | 102°22'48.890" | 35°4'2.940" | 
   
    | B46 | 102°23'4.772" | 35°4'17.665" | 
   
    | B47 | 102°23'49.018" | 35°3'53.369" | 
   
    | B48 | 102°23'44.264" | 35°3'49.059" | 
   
    | B49 | 102°23'43.356" | 35°3'46.807" | 
   
    | B50 | 102°23'32.729" | 35°3'33.163" | 
   
    | B51 | 102°23'19.772" | 35°3'15.342" | 
   
    | B52 | 102°22'50.996" | 35°2'37.997" | 
  
 
 
(四)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状况调查评价
1.数据来源。根据2021年12月委托甘肃蓝博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对夏河县桑科水源地3#取水井水样开展的全分析水质监测进行评价。
2.评价标准。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 338-2018)关于饮用水水源对水质的相关要求,夏河县桑科水源地属于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状况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III类标准来评价。
3.评价项目。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表1中地下水质量常规指标及限值(39项)、表2地下水质量非常规指标及限值(54项)共计93项参数作为评价因子(表4-3、表4-4)。
表4-3地下水质量常规指标及限值
 
  
   
    | 序号 | 指标 | Ⅰ类 | Ⅱ类 | Ⅲ类 | Ⅳ类 | Ⅴ类 | 
   
    | 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 | 
   
    | 1 | 色 | ≤5 | ≤5 | ≤15 | ≤25 | >25 | 
   
    | 2 | 嗅和味 | 无 | 无 | 无 | 无 | 有 | 
   
    | 3 | 浑浊度/NTU | ≤3 | ≤3 | ≤3 | ≤10 | 10 | 
   
    | 4 | 肉眼可见物 | 无 | 无 | 无 | 无 | 有 | 
   
    | 5 | PH | 6.5≤pH≤8.5 | 5.5≤pH<6.5 8.5<pH≤9.0 | pH≤5.5或pH>9.0 | 
   
    | 6 | 总硬度(mg/L) | ≤150 | ≤300 | ≤450 | ≤650 | >650 | 
   
    | 7 | 溶解性总固体(mg/L) | ≤300 | ≤500 | ≤1000 | ≤2000 | >2000 | 
   
    | 8 | 硫酸盐(mg/L) | ≤50 | ≤150 | ≤250 | ≤350 | >350 | 
   
    | 9 | 氯化物(mg/L) | ≤50 | ≤150 | ≤250 | ≤350 | >350 | 
   
    | 10 | 铁(mg/L) | ≤0.1 | ≤0.2 | ≤0.3 | ≤2.0 | >2.0 | 
   
    | 11 | 锰(mg/L) | ≤0.05 | ≤0.05 | ≤0.10 | ≤1.50 | >1.50 | 
   
    | 12 | 铜(mg/L) | ≤0.01 | ≤0.05 | ≤1.00 | ≤1.50 | >1.50 | 
   
    | 13 | 锌(mg/L) | ≤0.05 | ≤0.5 | ≤1.00 | ≤5.00 | >5.00 | 
   
    | 14 | 铝(mg/L) | ≤0.01 | ≤0.05 | ≤0.20 | ≤0.50 | >0.50 | 
   
    | 15 |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 | ≤0.001 | ≤0.001 | ≤0.002 | ≤0.01 | >0.01 | 
   
    | 16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g/L) | 不得检出 | ≤0.1 | ≤0.3 | ≤0.3 | >0.3 | 
   
    | 17 | 耗氧量(mg/L) | ≤1.0 | ≤2.0 | ≤3.0 | ≤10.0 | >10.0 | 
   
    | 18 | 氨氮(mg/L) | ≤0.02 | ≤0.10 | ≤0.50 | ≤1.50 | >1.50 | 
   
    | 19 | 硫化物(mg/L) | ≤0.005 | ≤0.01 | ≤0.02 | ≤0.10 | >0.10 | 
   
    | 20 | 钠(mg/L) | ≤100 | ≤150 | ≤200 | ≤400 | >400 | 
   
    | 微生物指标 | 
   
    | 21 | 总大肠菌群(CFU/100mL) | ≤3.0 | ≤3.0 | ≤3.0 | ≤100 | >100 | 
   
    | 22 | 菌落总数(CFU/mL) | ≤100 | ≤100 | ≤100 | ≤1000 | >1000 | 
   
    | 毒理学指标 | 
   
    | 23 | 亚硝酸盐(mg/L) | ≤0.01 | ≤0.10 | ≤1.00 | ≤4.80 | >4.80 | 
   
    | 24 | 硝酸盐(mg/L) | ≤2.0 | ≤5.0 | ≤20.0 | ≤30.0 | >30.0 | 
   
    | 25 | 氰化物(mg/L) | ≤0.001 | ≤0.01 | ≤0.05 | ≤0.1 | >0.1 | 
   
    | 26 | 氟化物(mg/L) | ≤1.0 | ≤1.0 | ≤1.0 | ≤2.0 | >2.0 | 
   
    | 27 | 碘化物(mg/L) | ≤0.04 | ≤0.04 | ≤0.08 | ≤0.05 | >0.05 | 
   
    | 28 | 汞(mg/L) | ≤0.0001 | ≤0.0001 | ≤0.001 | ≤0.002 | >0.002 | 
   
    | 29 | 砷(mg/L) | ≤0.001 | ≤0.001 | ≤0.01 | ≤0.05 | >0.05 | 
   
    | 30 | 硒(mg/L) | ≤0.01 | ≤0.01 | ≤0.01 | ≤0.1 | >0.1 | 
   
    | 31 | 镉(mg/L) | ≤0.0001 | ≤0.001 | ≤0.005 | ≤0.01 | >0.01 | 
   
    | 32 | 铬(mg/L) | ≤0.005 | ≤0.01 | ≤0.05 | ≤0.10 | >0.10 | 
   
    | 33 | 铅(mg/L) | ≤0.005 | ≤0.005 | ≤0.01 | ≤0.10 | >0.10 | 
   
    | 34 | 三氯甲烷(μg/L) | ≤0.5 | ≤6 | ≤60 | ≤300 | >300 | 
   
    | 35 | 四氯化碳(μg/L) | ≤0.5 | ≤0.5 | ≤2.0 | ≤50.0 | >50.0 | 
   
    | 36 | 苯(μg/L) | ≤0.5 | ≤1.0 | ≤10.0 | ≤120 | >120 | 
   
    | 37 | 甲苯(μg/L) | ≤0.5 | ≤140 | ≤700 | ≤1400 | >1400 | 
   
    | 放射性指标 | 
   
    | 38 | 总α放射性(Bq/L) | ≤0.1 | ≤0.1 | ≤0.5 | >0.5 | >0.5 | 
   
    | 39 | 总β放射性(Bq/L) | ≤0.1 | ≤1.0 | ≤1.0 | >1.0 | >1.0 | 
   
    | a NTU为散射浊度单位。 b MPN表示最可能数。 c CFU表示菌落形成单位。 d 放射性指标超过指导值,应该行核素分析和评价 | 
  
 
 
表4-4地下水质量非常规指标及限值 
 
  
   
    | 序号 | 指标 | Ⅰ类 | Ⅱ类 | Ⅲ类 | Ⅳ类 | Ⅴ类 | 
   
    | 毒理学指标 | 
   
    | 1 | 铍(mg/L) | ≤0.0001 | ≤0.0001 | ≤0.002 | ≤0.06 | >0.06 | 
   
    | 2 | 硼(mg/L) | ≤0.02 | ≤0.10 | ≤0.50 | ≤2.00 | >2.00 | 
   
    | 3 | 锑(mg/L) | ≤0.0001 | ≤0.0005 | ≤0.0005 | ≤0.01 | >0.01 | 
   
    | 4 | 钡(mg/L) | ≤0.01 | ≤0.10 | ≤0.70 | ≤4.00 | >4.00 | 
   
    | 5 | 镍(mg/L) | ≤0.002 | ≤0.002 | ≤0.02 | ≤0.10 | >0.10 | 
   
    | 6 | 钴(mg/L) | ≤0.005 | ≤0.005 | ≤0.05 | ≤0.10 | >0.10 | 
   
    | 7 | 钼(mg/L) | ≤0.001 | ≤0.01 | ≤0.07 | ≤0.15 | >0.15 | 
   
    | 8 | 银(mg/L) | ≤0.001 | ≤0.01 | ≤0.05 | ≤0.10 | >0.10 | 
   
    | 9 | 铊(mg/L) | ≤0.0001 | ≤0.0001 | ≤0.0001 | ≤0.001 | >0.001 | 
   
    | 10 | 二氯甲烷(μg/L) | ≤1 | ≤2 | ≤20 | ≤500 | >500 | 
   
    | 11 | 1.2-二氯乙烷(μg/L) | ≤0.5 | ≤3.0 | ≤0.10 | ≤1.50 | >1.50 | 
   
    | 12 | 1.1.1-三氯乙烷(μg/L) | ≤0.5 | ≤0.05 | ≤1.00 | ≤1.50 | >1.50 | 
 | 
   
    | 13 | 1.1.2-三氯乙烷(μg/L) | ≤0. 5 | ≤0.5 | ≤5.0 | ≤60.0 | >60.0 | 
   
    | 14 | 1.2-二氯丙烷(μg/L) | ≤0.5 | ≤0.5 | ≤5.0 | ≤60.0 | >60.0 | 
   
    | 15 | 三溴甲烷(μg/L) | ≤0.5 | ≤10.0 | ≤100 | ≤800 | >800 | 
   
    | 16 | 氯乙烯(μg/L) | ≤0.5 | ≤0.5 | ≤5.0 | ≤90.0 | >90.0 | 
   
    | 17 | 1.1-二氯乙烯(μg/L) | ≤0.5 | ≤3.0 | ≤30.0 | ≤60.0 | >60.0 | 
   
    | 18 | 1.2-二氯乙烯(μg/L) | ≤0.5 | ≤5.0 | ≤50.0 | ≤60.0 | >60.0 | 
   
    | 19 | 三氯乙烯(μg/L) | ≤0.5 | ≤7.0 | ≤70.0 | ≤210 | >210 | 
   
    | 20 | 四氯乙烯(μg/L) | ≤0.5 | ≤4.0 | ≤40.0 | ≤300 | >300 | 
   
    | 21 | 氯苯(μg/L) | ≤0.5 | ≤60.0 | ≤300 | ≤600 | >600 | 
   
    | 22 | 邻二氯苯(μg/L) | ≤0.5 | ≤200 | ≤1000 | ≤2000 | >2000 | 
   
    | 23 | 对二氯苯(μg/L) | ≤0.5 | ≤30.0 | ≤300 | ≤600 | >600 | 
   
    | 24 | 三氯苯(μg/L) | ≤0.5 | ≤4.0 | ≤20.0 | ≤180 | >180 | 
   
    | 25 | 乙苯(μg/L) | ≤0.5 | ≤30.0 | ≤300 | ≤600 | >600 | 
   
    | 26 | 二甲苯(μg/L) | ≤0.5 | ≤100 | ≤500 | ≤1000 | >1000 | 
   
    | 27 | 苯乙烯(μg/L) | ≤0.5 | ≤2.0 | ≤20.0 | ≤40 | >40 | 
   
    | 28 | 2.4二硝基甲苯(μg/L) | ≤0. 1 | ≤0.5 | ≤5.0 | ≤60.0 | >60 | 
   
    | 29 | 2.6二硝基甲苯(μg/L) | ≤0. 1 | ≤0.5 | ≤5.0 | ≤30.0 | >30.0 | 
   
    | 30 | 奈(μg/L) | ≤1 | ≤10 | ≤100 | ≤600 | >600 | 
   
    | 31 | 蒽(μg/L) | ≤1 | ≤360 | ≤1800 | ≤3600 | >3600 | 
   
    | 32 | 荧蒽(μg/L) | ≤1 | ≤50 | ≤240 | ≤480 | >480 | 
   
    | 33 | 苯并荧蒽(μg/L) | ≤0.1 | ≤0.4 | ≤4.0 | ≤8.0 | >8.0 | 
   
    | 34 | 苯并芘(μg/L) | ≤0.002 | ≤0.002 | ≤0.01 | ≤0.50 | >0.50 | 
   
    | 35 | 多氯联苯(总量)(μg/L) | ≤0.05 | ≤0.05 | ≤0.50 | ≤10.0 | >10.0 | 
   
    | 36 |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μg/L) | ≤3 | ≤3 | ≤8.0 | ≤300 | >300 | 
   
    | 37 | 2.4.6三氯酚(μg/L) | ≤0.05 | ≤20.0 | ≤200 | ≤300 | >300 | 
   
    | 38 | 五氯酚(μg/L) | ≤0.05 | ≤0.90 | ≤9.0 | ≤18.0 | >18.0 | 
   
    | 39 | 六六六(总量)(μg/L) | ≤0.01 | ≤0.50 | ≤5.00 | ≤300 | >300 | 
   
    | 40 | γ-六六六(林丹)(μg/L) | ≤0.01 | ≤0.20 | ≤2.00 | ≤150 | >150 | 
   
    | 41 | 滴滴涕(总量)(μg/L) | ≤0.01 | ≤0.10 | ≤1.00 | ≤2.00 | >2.00 | 
   
    | 42 | 六氯苯(μg/L) | ≤0.01 | ≤0.10 | ≤1.00 | ≤2.00 | >2.00 | 
   
    | 43 | 七氯(μg/L) | ≤0.01 | ≤0.04 | ≤0.40 | ≤0.80 | >0.80 | 
   
    | 44 | 2.4-滴(μg/L) | ≤0.1 | ≤6.0 | ≤30.0 | ≤150 | >150 | 
   
    | 45 | 克百威(μg/L) | ≤0.05 | ≤1.40 | ≤7.00 | ≤14.0 | >14.0 | 
   
    | 46 | 涕灭威(μg/L) | ≤0.05 | ≤0.60 | ≤3.00 | ≤30.0 | >30.0 | 
   
    | 47 | 敌敌畏(μg/L) | ≤0.05 | ≤0.10 | ≤1.00 | ≤2.00 | >2.00 | 
   
    | 48 | 甲基对硫磷(μg/L) | ≤0.05 | ≤4.00 | ≤20.0 | ≤40.0 | >40.0 | 
   
    | 49 | 马拉硫磷(μg/L) | ≤0.05 | ≤25.0 | ≤250 | ≤500 | >500 | 
   
    | 50 | 乐果(μg/L) | ≤0.05 | ≤16.0 | ≤80.0 | ≤160 | >160 | 
   
    | 51 | 毒死蜱(μg/L) | ≤0.05 | ≤6.00 | ≤30.0 | ≤60.0 | >60.0 | 
   
    | 52 | 百菌清(μg/L) | ≤0.05 | ≤1.00 | ≤10.0 | ≤150 | >150 | 
   
    | 53 | 莠去津(μg/L) | ≤0.05 | ≤0.40 | ≤2.00 | ≤600 | >600 | 
   
    | 54 | 草甘膦(μg/L) | ≤0.1 | ≤140 | ≤700 | ≤1400 | >1400 | 
   
    | a:三氯苯(总量)为1.2.3-三氯苯、1.2.4-三氯苯、1.3.5-三氯苯3种异构体加和。 b:二甲苯(总量)为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3种异构体加和。 c:多氯联苯(总量)为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PCB180、PCB194、PCB206 9种多氯联苯单体加和。 d:六六六(总量)为α-六六六、β-六六六、γ-六六六、δ-六六六4种异构体加和。 e:滴滴涕(总数)为o.P΄-滴滴涕、p.p΄-滴滴伊、p.p΄-滴滴滴、p.p΄-滴滴涕4种异构体加和。 | 
  
 
 
4.评价方法。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单指标评价法进行评价。即按指标值所在的限值范围确定地下水质量类别,指标限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地下水质量评价,按单指标评价结果最差的类别确定。
5.评价结果。根据水质检测结果,夏河县桑科水源地93项水质指标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要求,详见表4-5。
表4-5 夏河县桑科水源地单项水质评价表
 
  
   
    | 序号 | 监测项目 | 单位 | 监测结果 | 水质类别 | 
   
    | 1 | 色 | 度 | 5L | Ⅰ类 | 
   
    | 2 | 嗅和味 | 无量纲 | 无 | Ⅰ类 | 
   
    | 3 | 浑浊度/NTU | 度 | 1L | Ⅰ类 | 
   
    | 4 | 肉眼可见物 | 无量纲 | 无 | Ⅰ类 | 
   
    | 5 | pH | 无量纲 | 7.9 | Ⅰ类 | 
   
    | 6 | 总硬度 | mg/L | 212 | Ⅱ类 | 
   
    | 7 | 溶解性总固体 | mg/L | 244 | Ⅰ类 | 
   
    | 8 | 硫酸盐 | mg/L | 7.61 | Ⅰ类 | 
   
    | 9 | 氯化物 | mg/L | 3.5 | Ⅰ类 | 
   
    | 10 | 铁 | mg/L | 0.03L | Ⅰ类 | 
   
    | 11 | 锰 | mg/L | 0.01L | Ⅰ类 | 
   
    | 12 | 铜 | mg/L | 0.001L | Ⅰ类 | 
   
    | 13 | 锌 | mg/L | 0.05L | Ⅰ类 | 
   
    | 14 | 铝 | mg/L | 0.008L | Ⅰ类 | 
   
    | 15 |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 | mg/L | 0.0003L | Ⅰ类 | 
   
    | 16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mg/L | 0.05L | Ⅰ类 | 
   
    | 17 | 耗氧量(CODMn法,以O2计) | mg/L | 0.9 | Ⅰ类 | 
   
    | 18 | 氨氮(以N计) | mg/L | 0.175 | Ⅲ类 | 
   
    | 19 | 硫化物 | mg/L | 0.02L | Ⅲ类 | 
   
    | 20 | 钠 | mg/L | 5.29 | Ⅰ类 | 
   
    | 21 | 总大肠菌群 | MPN/ 100mL | <2 | Ⅰ类 | 
   
    | 22 | 菌落总数 | CFU/mL | 33 | Ⅰ类 | 
   
    | 23 | 亚硝酸盐(以N计) | mg/L | 0.003L | Ⅰ类 | 
   
    | 24 | 硝酸盐(以N计) | mg/L | 0.49 | Ⅰ类 | 
   
    | 25 | 氰化物 | mg/L | 0.002L | Ⅱ类 | 
   
    | 26 | 氟化物 | mg/L | 0.09 | Ⅰ类 | 
   
    | 27 | 碘化物 | mg/L | 0.05L | Ⅰ类 | 
   
    | 28 | 汞 | ug/L | 0.04L | Ⅰ类 | 
   
    | 29 | 砷 | ug/L | 0.3L | Ⅰ类 | 
   
    | 30 | 硒 | ug/L | 0.4L | Ⅰ类 | 
   
    | 31 | 镉 | mg/L | 0.0001L | Ⅰ类 | 
   
    | 32 | 铬(六价) | mg/L | 0.004L | Ⅰ类 | 
   
    | 33 | 铅 | mg/L | 0.002L | Ⅰ类 | 
   
    | 34 | 三氯甲烷 | ug/L | 0.4L | Ⅰ类 | 
   
    | 35 | 四氯化碳 | ug/L | 0.4L | Ⅰ类 | 
   
    | 36 | 苯 | ug/L | 0.4L | Ⅰ类 | 
   
    | 37 | 甲苯 | ug/L | 0.3L | Ⅰ类 | 
   
    | 38 | 总α放射性 | Bg/L | 0.064 | Ⅰ类 | 
   
    | 39 | 总β放射性 | Bg/L | 0.097 | Ⅰ类 | 
   
    | 40 | 铍 | ug/L | 0.2L | Ⅲ类 | 
   
    | 41 | 硼 | ug/L | 0.2L | Ⅰ类 | 
   
    | 42 | 锑 | ug/L | 0.2L | Ⅱ类 | 
   
    | 43 | 钡 | ug/L | 84.6 | Ⅱ类 | 
   
    | 44 | 镍 | ug/L | 5L | Ⅲ类 | 
   
    | 45 | 钴 | ug/L | 2L | Ⅰ类 | 
   
    | 46 | 钼 | ug/L | 1.1 | Ⅱ类 | 
   
    | 47 | 银 | ug/L | 2.5L | Ⅱ类 | 
   
    | 48 | 铊 | ug/L | 0.03L | Ⅰ类 | 
   
    | 49 | 二氯甲烷 | ug/L | 0.5L | Ⅰ类 | 
   
    | 50 | 1.2-二氯乙烷 | ug/L | 0.4L | Ⅰ类 | 
   
    | 51 | 1.1.1-三氯乙烷 | ug/L | 0.4L | Ⅰ类 | 
   
    | 52 | 1.1.2-三氯乙烷 | ug/L | 0.4L | Ⅰ类 | 
   
    | 53 | 1.2-二氯丙烷 | ug/L | 0.4L | Ⅰ类 | 
   
    | 54 | 三溴甲烷 | ug/L | 0.5L | Ⅰ类 | 
   
    | 55 | 氯乙烯 | ug/L | 0.5L | Ⅰ类 | 
   
    | 56 | 1.1-二氯乙烯 | ug/L | 0.4L | Ⅰ类 | 
   
    | 57 | 1.2-二氯乙烯 | ug/L | 0.3L | Ⅰ类 | 
   
    | 58 | 三氯乙烯 | ug/L | 0.4L | Ⅰ类 | 
   
    | 59 | 四氯乙烯 | ug/L | 0.2L | Ⅰ类 | 
   
    | 60 | 氯苯 | ug/L | 12L | Ⅱ类 | 
   
    | 61 | 邻二氯苯 | ug/L | 0.29L | Ⅰ类 | 
   
    | 62 | 对二氯苯 | ug/L | 0.23L | Ⅰ类 | 
   
    | 63 | 三氯苯 | ug/L | 0.11L | Ⅰ类 | 
   
    | 64 | 乙苯 | ug/L | 0.3L | Ⅰ类 | 
   
    | 65 | 二甲苯 | ug/L | 0.5L | Ⅰ类 | 
   
    | 66 | 苯乙烯 | ug/L | 0.2L | Ⅰ类 | 
   
    | 67 | 2.4二硝基甲苯 | ug/L | 0.05L | Ⅰ类 | 
   
    | 68 | 2.6二硝基甲苯 | ug/L | 0.05L | Ⅰ类 | 
   
    | 69 | 奈 | ug/L | 0.0016L | Ⅰ类 | 
   
    | 70 | 蒽 | ug/L | 0.0014L | Ⅰ类 | 
   
    | 71 | 荧蒽 | ug/L | 0.001L | Ⅰ类 | 
   
    | 72 | 苯并荧蒽 | ug/L | 0.0008L | Ⅰ类 | 
   
    | 73 | 苯并芘 | ug/L | 0.0004L | Ⅰ类 | 
   
    | 74 | 多氯联苯(总量) | ng/L | 1.4L | Ⅰ类 | 
   
    | 75 |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 ug/L | 2L | Ⅰ类 | 
   
    | 76 | 2.4.6三氯酚 | ug/L | 1.2L | Ⅱ类 | 
   
    | 77 | 五氯酚 | ug/L | 1.1L | Ⅲ类 | 
   
    | 78 | 六六六(总量) | ng/L | 4L | Ⅰ类 | 
   
    | 79 | γ-六六六(林丹) | ng/L | 4L | Ⅰ类 | 
   
    | 80 | 滴滴涕(总量) | ng/L | 200L | Ⅲ类 | 
   
    | 81 | 六氯苯 | ug/L | 0.003L | Ⅰ类 | 
   
    | 82 | 七氯 | ug/L | 0.2L | Ⅲ类 | 
   
    | 83 | 2.4-滴 | ug/L | 0.05L | Ⅰ类 | 
   
    | 84 | 克百威 | ug/L | 0.125L | Ⅱ类 | 
   
    | 85 | 涕灭威 | ug/L | 0.4L | Ⅱ类 | 
   
    | 86 | 敌敌畏 | mg/L | 6×10-5L | Ⅱ类 | 
   
    | 87 | 甲基对硫磷 | mg/L | 4.2×10-4L | Ⅱ类 | 
   
    | 88 | 马拉硫磷 | mg/L | 6.4×10-4L | Ⅱ类 | 
   
    | 89 | 乐果 | mg/L | 5.7×10-4L | Ⅱ类 | 
   
    | 90 | 毒死蜱 | ug/L | 2L | Ⅱ类 | 
   
    | 91 | 百菌清 | ug/L | 0.07L | Ⅱ类 | 
   
    | 92 | 莠去津 | ug/L | 0.5L | Ⅲ类 | 
   
    | 93 | 草甘膦 | ug/L | 2L | Ⅱ类 | 
   
    | 备注:“L”表示未检出,所填数据为最低检出限的值。 | 
  
 
 
五、拟划分水源保护区污染源现状
根据现场调查,夏河县桑科水源地上游无任何产生废水企业,且水源地所在地桑科镇镇政府也位于水源地下游。拟划分水源地的一二级保护区内无工业企业,亦无工业或生活排污口,但存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和流动污染源,需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水源环境安全。
(一)点源。
1.工业或生活排污口。据调查,水源地上游无任何产生废水企业,且水源地所在地桑科镇镇政府也位于水源地下游。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无工业企业,亦无工业或生活排污口。
2.规模化畜禽养殖。由于水源地所在地桑科镇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势山峦重叠,中为河谷滩地,两侧多为山原区,平均海拔3050米。该地主要以牧业为生,水源地周边为天然草场,人口稀少,主要为游牧的藏族群众。根据实际走访调查,二级保护区外S312省道以西有夏河县桑科镇辉煌藏羊养殖合作社,位于夏河县桑科镇岗岔村,主要养殖品种欧拉羊和甘加羊,年出栏量2000只。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均无规模化畜禽养殖。
(二)非点源。经现场勘查,拟划定的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有露营地一处和牧民3户。野春露营地建设于2019年,有7间住宿用房,6间用餐包厢。一级保护区有3户牧民,合计约20人,分散养殖有80头牛,500只羊。拟划定的二级保护区内零星分布有牧民25户,合计约150人,分散养殖有750头牛,3750只羊。
经调查该露营地主要为旅游营地,每年的游客量约为1万人,多集中在7、8月份,其余时段有零星就餐人员。露营地均为水冲式厕所,建有化粪池,定期由吸粪车清运,废水不外排。露营地和牧民产生的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2019)》,夏河县农村地区属于三区三类,居民生活污水量产生系数取13.3升/(人•日),化学需氧量产生系数取17.9克/(人•日),氨氮取0.06克/(人•日)。牛、羊的污染物产生量和产污系数参照《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畜禽养殖行业》(HJ1029-2019)计算。牛羊粪便经收集后主要用于取暖,剩余部分外卖用于制造有机肥。按照粪便经干清粪处理后,粪便排污量为产物量的10%计算,夏河县桑科水源地保护区内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见表5-1。
表5-1 拟划定的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排放量统计表
 
  
   
    | 水源地名称 | 保护区类型 | 污染源 | 废水排放量 (吨/年) | COD排放量 (吨/年) | NH3-N排放量 (吨/年) | 
   
    | 夏河县桑科水源地 | 一级保护区 | 牧民、露营地游客 | 38913.67 | 65.47 | 0.22 | 
   
    | 牛 | / | 12.23 | 7.44 | 
   
    | 羊 | / | 12.34 | 4.97 | 
   
    | 二级保护区 | 牧民 | 582.54 | 0.98 | 0.003 | 
   
    | 牛 | / | 114.65 | 7.44 | 
   
    | 羊 | / | 92.53 | 4.97 | 
  
 
 
(三)固废堆场。经现场调查,拟划定的夏河县桑科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有2个固废堆场存在,为建设水厂的弃土场。
(四)流动源。现场调查表明,与水源地关系密切的道路有省道S312(桑科段)、县道X438(桑科-黑力宁巴)及村道C025(桑科镇—曼玛村)、村道C022(桑科镇-日芒村)。贯穿全境的S312省道为王格尔塘至达久滩二、三级道路,2车道双向通车,路基宽8.5-12米,路面宽7-9米,为沥青混凝土铺设或沥青表面处治,设计时速为60-70千米/小时,抗震设防等级为6-7度,防洪标准为30-50年一遇,该省道为1996年初建,后多次改建养护。
拟划定的夏河县桑科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有等外公路一条,约800m,其中包括桥梁20m。拟划定的二级保护区有S312省道穿越,长度约5000m。另外,有4条农村公路(县道、乡村道)穿越二级保护区,其中,南北向的县道X438穿越长度约5100m,S312西侧的村道1穿越长度约920m,县道东侧村道3和村道4穿越长度分别约1900m和500m,详见图5-7。
夏河县桑科水源保护区内流动源汇总见表5-2。
表5-2 夏河县桑科水源保护区内流动源汇总表
 
  
   
    | 风险源名称 | 起始点经纬度 | 穿越长度(m) | 
   
    | 一级保护区 | 
   
    | 村道 | 起点:102.365872619°E,35.029976980°N; 终点:102.373457906°E,35.033013241°N。 | 800 | 
   
    | 二保护区 | 
   
    | 省道S312 | 起点:102.350144145°E,35.003240721°N; 终点:102.369485555°E,35.044726448°N。 | 5000 | 
   
    | 农村公路 (X438县道) | 起点:102.357128618°E,35.000676529°N; 终点:102.376017331°E,35.037746837°N。 | 5100 | 
   
    | 农村公路 (村道1) | 起点:102.358228921°E,35.017651728°N; 终点:102.348513960°E,35.018772891°N. | 920 | 
   
    | 农村公路 (无名村道2) | 起点:102.365385054°E,35.013692787°N; 终点:102.377433537°E,35.026631763°N。 | 1900 | 
   
    | 农村公路 (无名村道3) | 起点:102.374107598°E,35.034335068°N; 终点:102.377497910°E,35.031170061°N。 | 500 | 
  
 
 
图5-8 穿越夏河县桑科水源保护区的道路分布图
综上所述,拟划定的夏河县桑科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污染源调查情况见表5-3,污染源分布图见图5-9。
表5-3 夏河县桑科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源情况调查表
 
  
   
    | 序号 | 水源地 | 保护区 | 污染源类型 | 污染源名称 | 规模 | 排污方式 | 污染物类型 | 
   
    | 1 | 夏河县桑科水源地 | 一级保护区 | 非点源 | 露营地 | 1处 | 拉运 | 主要污染物COD、BOD、氨氮 | 
   
    | 2 | 牧民 | 3户(20人,80头牛,500只羊) | 散排 | 主要污染物COD、BOD、氨氮 | 
   
    | 3 | 二 级 保 护 区 | 非点源 | 牧民 | 25户(150人,750头牛,3750只羊) | 散排 | 主要污染物COD、BOD、氨氮、SS | 
   
    | 4 | 流动源 | S312省道 | 1条 | 行驶车辆运输物侧翻倾倒 | / | 
  
 
 
根据现状水质监测结果,夏河县桑科水源地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要求,地下水水质良好。
六、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773-2015)和《关于答复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有关问题的函》(环办环监函﹝2018﹞767号)等,针对夏河县桑科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的(潜在)污染源,对饮用水水源地可能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污染,提出以下整改要求及污染防治措施:
(一)生活污染源及污染防治措施。
生活污染源:根据现场调查,夏河县桑科水源地周边为天然草场,人口稀少,主要为游牧的藏民。水源保护区内无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废物堆放(填埋)场等污染源;无工业企业,无工业企业排污口;内无涉及重金属的矿产资源、放射性矿产资源和油田分布,无任何企业及采砂场等污染源;无工业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分布,无工业固废等污染源。一级保护区内污染源主要为露营地1处和牧民3户,野春露营地建设于2019年,有7间住宿用房,6间用餐包厢;有3户牧民,合计约20人,分散养殖有80头牛,500只羊;存在2个固废堆场,为建设水厂的弃土场。二级保护区外S312省道以西有夏河县桑科镇辉煌藏羊养殖合作社,位于夏河县桑科镇岗岔村,主要养殖品种欧拉羊和甘加羊,年出栏量2000只。拟划定的二级保护区内零星分布有牧民25户,合计约150人,分散养殖有750头牛,3750只羊。
污染防治措施:根据《甘肃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防止和杜绝在水源地保护区新增生活污染源。要求拆除夏河县桑科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野春露营基地,予以取缔关闭;有序推进一级保护区内原住居民的逐步退出,依程序委托第三方资产评估公司,对该原住居民房屋进行测绘和资产评估,争取达成异地安置或经济补偿协议,积极动员原住居民自愿提前退出,保障原住居民的合法权益,依法退出;清理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修建水厂产生的弃土。
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财政局、州生态环境局夏河分局
整改期限:长期坚持
(二)流动污染源及污染防治措施。
流动污染源:根据现场调查,夏河县桑科水源地关系密切的道路有省道S312(桑科段)、县道X438(桑科-黑力宁巴)及村道C025(桑科镇—曼玛村)、村道C022(桑科镇-日芒村)。贯穿全境的S312省道为王格尔塘至达久滩二、三级道路,2车道双向通车,路基宽8.5-12m,路面宽7-9m,为沥青混凝土铺设或沥青表面处治,设计时速为60-70km/h,抗震设防等级为6-7度,防洪标准为30-50年一遇,该省道为1996年初建,后多次改建养护。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有等外公路一条,约800m,其中包括桥梁20m。二级保护区内有S312省道穿越,长度约5000m。另外,有4条农村公路(县道、乡村道)穿越二级保护区,其中,南北向的县道X438穿越长度约5100m,S312西侧的村道1穿越长度约920m,县道东侧村道3和村道4穿越长度分别约1900m和500m。
污染防治措施: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穿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2017〕85)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技术要求》及《关于答复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有关问题的函》(环办执法函〔2018〕767号),修建公路必须避让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确因自然因素和工程条件限制,无法绕避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或准保护区的,项目建设单位要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要求提出申请,并征得有关机关同意。保护区内有交通道路穿越的水源地,应建设视频监控、防撞护栏、事故应急导流渠及应急池设施等。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地段内修建的公路,要设立醒目的水源保护交通标识,靠近水源地一侧建设防撞护栏,以防止交通事故引起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保护区内有交通道路穿越的水源地,应建设视频监控、防撞护栏、事故应急导流渠及应急池设施等。
水源地批复后,针对S312省道紧邻或穿越水源地保护区的问题,应设置防撞墙或三波波形梁护栏,S312省道靠近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一侧约1815m,车辆通过时,由于该路面在车辆通行不可避免扬起尘土,并与汽车尾气混合,降落于水源地周围或地表水中,对饮用水源构成潜在的污染。因此,建议在水源地批复后,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靠近S312省道一侧,设置砼结构防撞墙1815m;S312省道穿越夏河县桑科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段约5000m,设置三波波形梁护栏5000m,两侧总长度为10000m;结合实际情况在公路穿越与二级保护区并行段靠近水源地侧(公路东侧)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的“U”型应急导流槽,总长度5000m,并在S312省道穿越和并行水源地段等距离设置9座长3m,宽3m,高2m,壁厚为30cm的应急池,应急池应预制长×宽×厚为3.80×3.80×0.1m的池盖,池内壁采用丙纶布作为防水膜,再以水泥砂浆抹面,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引起环境污染源,封堵原有的排水设施,将污水导流至应急导流槽,再至应急池中,并采取离心泵抽至罐车内,拉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在S312紧邻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出入口处,各设置一处视频监控设施,视频监控设施应设置4处,发现有突发事件发生,第一时间上报应急办公室,根据可能发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发布响应预警。
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州生态环境局夏河分局
整改期限:水源地保护区批复后2年内
(三)污染源防治工程管理措施。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第四章规定,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以下监督与管理:
1.州生态环境局夏河分局会同有关部门作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工作,并根据县政府的要求制定和颁布地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2.发改、自然资源、住建、卫健、生态环境等部门应结合各自的职责,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①州生态环境局夏河分局负责对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做好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的宣传工作,并按照《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对水源地水质进行检测。
②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控制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工业、养殖、旅游和其他可能污染水体项目的立项,杜绝污染项目的建设。
③县自然资源局负责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工作,严格控制保护区内工、农业建设项目用地的审批,对污染项目用地不得审批。
④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对饮用水水源地的行政管理,包括水源保护区隔离防护、污染防治工程、事故风险应急设施等防护设施的管理,确保饮用水水源的质量和安全。
⑤县交通运输局负责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交通设施管理。修建公路必须避让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确因自然因素和工程条件限制,无法绕避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或准保护区的,项目建设单位要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穿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2017〕85)要求提出申请,并征得有关单位同意。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地段内修建的公路,要设立醒目的水源保护交通标识,靠近水源地一侧建设封闭式护栏(墙),以防止交通事故引起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
⑥县卫生健康局负责饮用水水源地的卫生防疫工作。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面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夏河县桑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安全。
(二)落实防治措施,严防问题反弹。有关部门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方案》及完成时限要求,明确责任人,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并将完成情况及相关资料报送至州生态环境局夏河分局。对整治完成的污染源要提高认识、及时组织开展“回头看”,严防问题反弹。
(三)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对夏河县桑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检查,对污染源整治任务逐一跟踪落实,确保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各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水源地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完成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政策解读:《夏河县桑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方案》的起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