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2011-2016 版权所有: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人民政府 地址: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拉卜楞镇浪格塘046号
投稿信箱:gnzdjg@126.com ICP备案:陇ICP备11000231号-1 网站标识码:6230270001
甘公网安备:62302702270003 技术维护单位:博达软件
时间:2024-03-06 作者: 点击数: |
|
为进一步繁育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以取代旧品种,解决夏河县青稞产业品种混杂退化严重问题,全面开展青稞绿色高产高效行动,根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4年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甘农农发〔2024〕6号)文件精神,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机衔接产业振兴战略实施,特此制定项目工作方案。 一、建设目的及意义 青稞是青藏高原裸大麦生态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夏河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藏族同胞在特殊环境和生活条件下不可替代的主要食粮。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端,大部分耕地分布在高海拔、高寒阴湿地区,气候寒冷湿润,无霜期45天,自然气候条件严酷,适应种植作物少,青稞以其早熟、耐寒、耐瘠、抗逆性强等优点,成为适宜夏河县种植的优势作物。2024年,全县青稞播种面积计划达到6.2万亩,总产达到1.26万吨,平均单产203公斤/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县各类农作物之首,是甘南州的青稞主产区。由于夏河县独特的高寒阴湿气候条件,生产的青稞以品质好、无公害深受州内外藏族群众喜爱,农牧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与酥油、奶渣配套必不可少的糌粑食品,也是重要的酿酒原料和饲草料来源。但因夏河县经济基础薄弱,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优质青稞品种良种繁育和供种工作跟不上,良种推广速度十分缓慢,使青稞生产一直处于低谷徘徊状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提高夏河县青稞生产自给率,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夏河县2024年青稞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顺利实施,结合本县实际,成立夏河县青稞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领导小组及技术服务指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一)领导小组 组 长:冷西才让 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王 荣 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桓龚杰 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成 员:李俊峰 县农机服务中心主任 徐晓霞 县种子站站长 林 涛 县农技站副站长 李凌明 县农业农村局农业股股长 万玛当知 县农业农村局干部 张玉龙 县农技站高级农艺师 绽海源 局办公室干部 卓玛热布旦 局办公室干部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王荣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李凌明、万玛当知、绽海源、卓玛热布旦等同志为办公室成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技术服务指导组 组 长:林 涛 县农技站副站长、助理农艺师 副组长:李凌明 农业股股长、助理农艺师 成 员:张玉龙 高级农艺师 焦念萍 高级农艺师 马全中 助理农艺师 周来着布 助理农艺师 周迎凤 助理农艺师 张黎郁 农艺师 林彩霞 农艺师 三、主要任务 项目计划投资200万元,每亩投入青稞良种22.5公斤,采取机械翻耕、机械收割、拌种等措施,选择种植区域综合考虑耕地较为平整、肥力较好、尽量满足集中连片种植。采用与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州县联合、联建联创”以及“科研单位(州农科所及县种子站)+夏河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建立甘青4号、甘青8号等青稞新品种原种繁育田5300亩。分别为:其中达麦乡600亩(其中甘青8号200亩)、麻当镇1500亩(其中受灾行政村610亩)(其中甘青8号400亩)、王格尔塘镇500亩(其中甘青8号300亩)、唐尕昂乡800亩(其中甘青8号300亩)、曲奥乡600亩、拉卜楞镇500亩、甘加镇800亩(其中甘青8号200亩)。 四、资金预算 夏河县2024年青稞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计划投资200 万元,种植面积为5300亩,每亩投资370元。具体如下: 1.种植资金预算。亩播20公斤,共需籽种10.6万公斤,每公斤按照市场价9元计算,每亩180元,共需资金95.4万元。 2.种植环节资金预算。机械深耕每亩50元,需26.5万元;机械旋耕每亩按50元计算,需26.5万元;药剂拌种每亩按10元计算,需5.3万元;机械种植每亩按30元计算,需15.9万元。以上共计74.2万元。 3.机械收割资金预算。机械收割每亩按50元计算,共需收割资金26.5万元。 4.项目前期费、技术服务指导等3.9万元。 五、项目效益 (1)社会效益突出。项目实施将缓解夏河藏区青稞产量较低的现状,逐步实现藏区青稞品种强化,产量持续增长,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项目建设将夏河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素质和效益。项目建设势必加快夏河县藏区主要粮食作物——青稞的良种化进程,建成后,至少可为7万亩青稞生产提供良种保障,加之群众留种和串换,可使全县青稞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同时,通过高产田的示范,对带动项目区以外农牧民青稞的种植将起到更大作用,为农牧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开展技术培训,项目区农牧民群众青稞良种繁育及生产技术将大幅度提高。通过建立完善良种繁育推广服务体系,形成良种推广的长效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促进夏河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实力。 (2)经济效益良好。建设青稞良种繁育田5300亩,以平均亩产300kg计算,生产青稞良种159万kg。每公斤青稞按7元计算,直接产值为1113万元。通过推广机耕条播、精量播种、生物除草等规范化栽培技术,可使项目区青稞种植下籽量由25.5kg下降到22.5kg,每亩可节约种子3kg,每年可减少用种1.59万kg,减少生产成本12.72万元。 (3)生态效益显著。项目属于农作物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不产生污染性物质,因此,项目实施对项目区气候、水质、土壤等农业生态环境因子没有直接和间接的不良影响。项目实施推广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可减少病虫危害和农药、化肥污染,促进项目区农业资源、环境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保持生态平衡。青稞良种繁育田主要分布在夏河县的半农半牧区,基地建设在提高当地青稞单产、增加总产的同时,可产生大量的青稞秸秆。预计项目繁育的青稞良种可辐射带动种植青稞5万亩,亩增青稞50公斤,按照草谷比1.24计算,每亩可增加秸秆62公斤,总增青稞秸秆310万公斤。以1个羊单位每年消耗饲草1277公斤计,新增的310万公斤青稞秸秆可饲养2420个羊单位的牲畜。对促进牲畜育肥、缓解天然草场压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主要技术措施 选茬:选用前茬应为洋芋、油菜、豆类茬或轮歇地进行良种繁育,最忌前茬为小麦和青稞。 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深耕20-25厘米,播前平整土地,耙磨保墒。 科学施肥、施足底肥:亩施农家肥1000-2000公斤。 适期播种:在海拔2400-3200米青稞种植区适宜播期是3月下旬至4月中旬。 合理密植:亩下籽量甘青4号以35万粒为宜,即亩播量22.5kg。 药剂拌种:甘青4号轻感大麦条纹病,播种时用20%羟锈宁或0.3%粉锈宁拌种可以防治。 生物除草:杂草可与青稞争肥、争水、争光、若不及时除掉,影响产量,目前麦瑞或麦好防除青稞阔叶杂草效果很好,青稞3-4叶期每亩用5克兑水15kg田间喷雾防除。 适时收获与脱粒:以蜡熟期80%穗色转黄,籽粒变硬收获为宜,收获后随时翻晒,待干后及时脱粒。 青稞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根据初步调查,甘南州青稞上发生的病害主要有条纹病、云纹病、黄矮病、白粉病、根腐叶斑病、黑穗病、锈病、霜霉病、穗褐腐等,根据病原生物分类,上述病害属于真菌病害。虫害主要有麦鞘毛眼水蝇、金针虫等,据估计综合病害的发生可使青稞减产15%以上。项目区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防治”的原则,以达到生产优质青稞的目的。化学农药防治应严格执行NY/T394的要求,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高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及其混配农药。 (1)农业防治主要措施: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及时中耕除草,清洁田园,降低病虫害数量。切忌连作,前作收获后,应及时浅耕灭茬,然后深翻土壤,晒垄数日,以减少病虫害。苗期可采用人工镇压、锄草等综合措施,培育无病虫壮苗。 (2)生物防治主要措施:应尽可能减少农药施用量和施用次数,保护害虫天敌,并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天敌控制虫害的作用。 (3)药剂防治的主要措施:播前进行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可有效防治青稞条纹病、黑穗病及云纹病,增加产量。 (4)野燕麦的综合治理:采用人工除草、轮作倒茬、深耕灭草加强管理,严防传播。在青稞播种前或在播后出苗前将地平整,散开土粪,打碎土块,每公顷用40%野麦畏EC2250-2625毫升(每亩15-17.5 毫升)加水450公斤(亩30公斤)喷雾将药液均匀喷布于地面,进行土壤处理。 相关链接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