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2011-2016 版权所有: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人民政府 地址: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拉卜楞镇浪格塘046号
投稿信箱:gnzdjg@126.com ICP备案:陇ICP备11000231号-1 网站标识码:6230270001
甘公网安备:62302702270003 技术维护单位:博达软件
时间:2018-06-21 作者: 点击数: | |||||||||||||||||||||||||||||||||||||||||||||||||||||||||||||||||||||||||||||||||||||||||||||||||||||||||||||||||||||||||||||||||||||||||||||||||||||||||||||||||||||||||||||||||||||||||||||||||||||||||||||||||||||||||||||||||||||||||||||||||||||||||||||||||||||||||||||||||||||||||||||||||||||||||||||||||||||||||||||||||||||||||||||||||||||||||||||||||||||||||||||||||||||||||||||||||||||||||||||||||||||||||||||||||||||||||||||||||||||||||||||||||||||||||||||||||||||||||||||||||||||||||||||||||||||||||||||||||||||||||||||
|
|||||||||||||||||||||||||||||||||||||||||||||||||||||||||||||||||||||||||||||||||||||||||||||||||||||||||||||||||||||||||||||||||||||||||||||||||||||||||||||||||||||||||||||||||||||||||||||||||||||||||||||||||||||||||||||||||||||||||||||||||||||||||||||||||||||||||||||||||||||||||||||||||||||||||||||||||||||||||||||||||||||||||||||||||||||||||||||||||||||||||||||||||||||||||||||||||||||||||||||||||||||||||||||||||||||||||||||||||||||||||||||||||||||||||||||||||||||||||||||||||||||||||||||||||||||||||||||||||||||||||||||
2016年甘南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甘南藏族自治州集民族地区、高海拔地区、贫困地区于一身,是全省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努力与全国全省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也是全州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016年,全州各级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建设“五大甘南”为总揽,通过实施“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战略,牢牢抓住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旅游、现代农牧业两个首位产业,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使全州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推进,为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一道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结果
(一)小康指数稳步提高
据监测,2016年甘南州小康指数为76.6%,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5.9个百分点。从统计监测的五个方面看,经济发展小康指数为58.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民主法治小康指数为79.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1.2个百分点;文化建设小康指数为73.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3.4个百分点;人民生活小康指数为 83.8%,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40个百分点;资源环境小康指数为81.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4.7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00-2016年甘南州指数及五大方面分指数
单位:%
图1 2010-2016年甘南州小康指数
![]()
(二)五大方面发展不均衡
综合五大方面测算结果,小康指数在80%以上的为:资源环境81.9%、人民生活83.8%;在70%-80%的为民主法治79.9%、文化建设73.8%;在60%以下的为经济发展58.2%;五大方面发展不均衡。
从38项监测指标看,到2016年,有15项指标指数已达到100%,占38项指标的39.5%;3项指标指数在90%-100%之间,占7.9%;9项指标指数在80%-90%之间,占23.7%;1项指标指数在70%-80%之间,占2.6%;2项指标指数在60%-70%之间,占5.3%;8项指标指数在60%以下,占21.1%。
2016年甘南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8项指标指数
(三)各县市发展差距大
近几年,各县市小康指数逐步上升,但差距较大。2016年,小康指数最高的是合作市为85.4%,小康指数最低的舟曲县为72.5%,极差为12.9%。其他县依次为:碌曲县79.0%,玛曲县76.3%,迭部县75.8%,临潭县73.6%,夏河县73.2%,卓尼县73.0%。
经济发展方面:2016年,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县市经济发展小康指数在五大方面中相对较低,各县市差异较大,最高的合作市小康指数为81.9%,最低的是舟曲县,仅为49.8%,高低相差32.1个百分点。
民主法治方面:2016年,最高的合作市小康指数为92.4%,高于全州指数13.4个百分点;最低的玛曲县为74.8%,低于全州指数5.1个百分点,高低相差17.6个百分点。
文化建设方面:2016年,最高的碌曲县小康指数为84.6%,高于全州10.8个百分点;最低的临潭县为71.1%,低于全州2.7个百分点,高低相差13.5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方面:2016年,最高的合作市小康指数为88.7%,高于全州4.9个百分点;最低的卓尼县为73.9%,低于全州9.9个百分点,高低相差14.8个百分点。
资源环境方面:2016年,最高的碌曲县小康指数为87.7%,高于全州5.8个百分点;最低的夏河县为76.0%,低于全州5.9个百分点,高低相差11.7个百分点。
2016年各县市小康指数
单位:%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特点和成效
2016年,甘南州全面小康指数为76.6%,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一)经济发展稳步推进
2016年,甘南州经济发展小康指数为58.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见表2)。
图2 2010-2016年甘南州经济发展小康指数
![]()
在反映经济发展的6项监测指标中,人均GDP为17461.7元(201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加827.2元,指数为47.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2.5%,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指数为10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8个百分点;互联网普及率指数为65.5%,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37.6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6%,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指数为83.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0.05%,比上年下降0.01,指数为2.5%。
(二)民主法治逐步健全
2016年,全州民主法治指数为79.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21.2个百分点。
从民主法治中的4项监测指标来看,基层民主参选率为96.5%,与上年持平,指数为100%;每万人拥有律师数为0.39人,比上年减少0.02人,指数为19.71%;每万人口行政诉讼发案率为0.34件,比上年减少0.03件,指数为100%;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7个,比上年增加1.3个,比2010年增加5个,指数为100%(见表3)。
图3 2010-2016年甘南州民主法治小康指数
![]()
(三)文化建设日新月异
2016年,文化建设小康指数为73.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从文化建设中的5项监测指标来看,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指数为26.8%;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为 503.1元,比上年减少155.1元,指数为100%;“三馆一站”覆盖率为121.2%,与上年持平,指数为100%;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2.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指数为52.6%(见表4)。
图4 2010-2016年甘南州文化建设小康指数
![]()
(四)人民生活显著提升
近年来,随着甘南州经济建设的较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失业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2010年不变价)三项指标小康指数继续保持100%。
图5 2010-2016年甘南州人民生活小康指数
![]()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10年不变价)小康指数为46.3%,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为39.5张,比上年增加10.7张,比2010年增加34.5张,小康指数为100%,比上年提高17.7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年,小康指数为80.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公共交通服务指数为83.9%,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为5.6万人,比上年减少2.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率(现行标准)指数为80.3%,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小康指数为100%,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为92.7%,小康指数为97.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平均预期寿命为65.8岁,比上年提高0.1岁,小康指数为88.9%;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7.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平方米,小康指数为83.2%。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为81.4%,比上年有所提升(见表5)。
(五)资源环境不断优化
2016年,甘南州资源环境小康指数为81.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图6 2010-2016年甘南州资源环境小康指数
![]()
单位GDP用水量为69.6立方米/万元(2010年不变价),单位GDP能源消耗为0.5吨标准煤/万元(2010年不变价),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9.8%,这三项指标小康指数稳定在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1.3%,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小康指数为70.3%;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为186.2公顷/亿元,小康指数51.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环境质量指数为80.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32.8%,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6.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近一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3.9%,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小康指数为82.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89.0%,小康指数98.9%,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见表6)。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发展仍是最大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五位一体”均衡发展,尤其突出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基础作用,但从五大板块的实现程度来看,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在当前乃至今后仍然是甘南州的主要着力点。2016年,全州经济发展的小康指数仅为58.2%,在五大板块中居末位。经济发展指标中突出的问题:一是人均指标实现程度不高。2016年,甘南州GDP总量虽达到124亿元,但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为17462元,与37000元的目标值相差19538元,仅实现了目标值的47.2%。二是结构性指标有待继续提高。2016年,甘南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2%,距目标值50%还差18个百分点,需年均提高4.5个百分点。全州经济发展滞后,人均GDP不高,城镇化率偏低,科技进步贡献率低,市场竞争力弱,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
(二)科技创新能力亟需加强
全州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的增长速度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且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逐年有所回落,2011年为0.16%,2012年为0.04%,2013年为0.08%,2015年为0.06%,2016年为0.05%。2016年全州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低于2%的目标值1.95个百分点,只有当此项指标大幅增长到2%以上,才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2016年甘南州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9256元(2010年不变价),距目标值20000元相差10744元,小康指数为46.3%。近几年全州居民的收入虽然稳步增加,但在全省十四个市州排名仍然靠后。2016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327元,比全省城平均水平25694元低436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1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7457元低1043元。两项收入在全省十四个市州排名均位列第11位。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8位,比上年下降1个位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10位,比上年下降7个位次。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已成为全州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
(四)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016年甘南州文化建设小康指数为73.8%,相比其余四个板块的小康指数仍然偏低。其中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5%的目标值3.7个百分点,小康指数为26.8%;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2.2%,低于4.2%的目标值2个百分点,小康指数为52.6%。2016年,全州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260个,从业人员4459人,资产总计6.2亿元,户均资产为238万元,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2.3亿元。文化产业单位规模普遍较小,且集约化程度低,辐射力不强,缺乏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的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文化产品不成体系且数量有限,产业链不完整,产品附加值低。
(五)民主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6年,甘南州拥有律师28人,与上年持平,仅比2010年增加了22人,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与目标值下限2人依然相差1.6人,其小康指数仅为19.7%。甘南州律师人数严重偏少,制约了民主法制小康指数的进一步提升。
(六)城镇化进程缓慢
2016年,甘南州城镇人口比重为3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小康指数为64%,城镇人口为22.7万人,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比较缓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城镇化进程缓慢。
(七)社区基础设施有待配套完善
2016年,甘南州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为81.4%,与小康目标值100%相差18.6个百分点。虽然我州城镇社区的雏形初步形成,但由于社区建设起步晚、基础差,基础配套设施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全,无活动场所,社区综合设施覆盖率偏低,严重制约了人民生活小康指数的提升。
(八)农牧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明显偏低
2016年,甘南州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只有32.8%,距离85%的目标值还差52.2%。全州区位条件差,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难度大,任务还相当艰巨。全州还有很大一部分农牧村巷道没有硬化,排水排污渠道不够健全,固定卫生厕所有待改建维修。
四、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几点建议
(一)聚焦精准扶贫工作,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解决贫困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紧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问题,从根本上改变甘南州目前整体贫困的状况。要按照省委精准脱贫要以敢死拼命的精神向前推进,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总体要求,扎实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计划,深入了解每个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分析致贫原因、商讨脱贫途径和方式、明确帮扶措施,做到底数清、任务清、职责清、问题清、对策清、措施清。同时要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培育行动,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依靠产业扶贫、科教扶贫、定点扶贫、移民扶贫和金融扶贫等方式,构建多元化扶贫新格局,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甘南是黄河长江重要水源涵养补给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业、中藏医药等经济生态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坚定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同时,要借助外力促发展,吃准、吃透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三区三州”扶贫、县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使政策机遇最大限度为全州所用,助力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一要积极推进农牧村“三变”改革。因地制宜打造我州不同区域“三变”模式,逐步盘活农牧村沉睡的资金资源资产,增加群众财产险和经营性收益。二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夯实农牧业生产能力基础,构建农牧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牧村,推动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优先发展农牧村教育事业,促进农牧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牧民增收,加强农牧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要聚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深度融合“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示范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富村建设要求,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牧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牧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四)培育壮大生态产业,提升经济发展实力和后劲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发展首位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生态产业,是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把文化旅游业、现代农牧业两大首位产业发展作为全州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以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创新产业业态为主线,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形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一要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化、旅游主题品牌化、旅游市场国际化。全力打响宗教文化、民俗风情、高原生态、红色旅游4大主题旅游品牌,倾力打造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三河一江”风情线。继续加快国家级高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促进形成点线面联动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二要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高原农牧业示范区、生态畜牧业实验区和有机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牦牛、藏羊、奶牛繁育、育肥、特色养殖等“五大畜牧业产业带”,加大牦牛藏羊本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力度,压缩肉畜存栏量,大力发展犏雌牛养殖,推进牛羊育肥和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畜牧业提质增效。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建设藏中药材、高原夏菜、优质青稞、杂交油菜、经济林果等“五大种植业产业带”,发展设施农业,扩大羊肚菌、藜麦等名优新特产品的种植规模。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加快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份额,推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农牧业全产业链开发。三要大力推进工业生产转型升级。乳制品加工业要利用“中国牦牛乳都”品牌,加大液态奶、酸奶及系列牦牛奶粉、蛋白粉等产品的研发力度,肉类、中药材加工企业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快速转变,使产品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方向发展。
(五)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步伐,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是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一要从培育、壮大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着手,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挖掘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文化产品。加快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二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民族文化宣传和发展,举办有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活动,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三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引进紧缺型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紧密结合实际,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大力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使人才结构更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更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一要抓好紧缺人才引进。要把引进紧缺人才作为首要,大力解放思想引进人才,对紧缺人才、特殊人才要舍得花大价钱;二要壮大律师队伍,提升法律服务。加强律师队伍建设,完善律师监管机制和律师事务所规范化,全面建立律师监管制度,规范律师职业活动,加强与法、检两院的业务学习交流,促进律师依法公正职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七)坚持党政主导和群众主体相结合,着力激发干部群众工作热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督促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按照职责分工,紧盯关键节点,紧盯重点工作任务,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强化跟踪协调,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强化全面小康政策宣传和典型推介,鼓励和支持基层在创新创业、发展生产等方面大胆实践、勇于突破,发动和引导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积极投身全面小康建设。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