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 正文

《今日聚焦》——产业合力 托起农牧民致富梦

发布时间:2020-06-29 09:32:42来源: 办公室点击:[]

甘南州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也是全国“三区三州”和甘肃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千百年来,甘南州藏族民众习惯于逐水草而居,被称之为“行走的帐篷”。近年来,为改善民生,甘南州探索出“环境治理+旅游减贫”的发展路子,促使牧民告别游牧生活,安居村寨。如今的甘南州,扶贫车间红红火火,特色产业日益兴旺,不但盘活了资源优势,每村每户也书写出了各具特色的“致富经”。

这位身着藏族服饰,正在调试咖啡机的人名叫格日扎西,是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一家牧家乐的老板。2017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格日扎西成立了这家牧家乐,但将手磨咖啡引进牧家乐,在尕秀村还是第一家。此前,格日扎西并不会什么手磨咖啡,经济收入全靠牧场上的牛羊,一年下来只能收入两三万元。但随着尕秀村打造样板村,发展旅游业,格日扎西将自家的牧家乐打造的 “洋气”十足。一到旅游旺季,他的牧家乐总是生意火爆。

依靠尕秀村的旅游,经营牧家乐是格日扎西找到的致富路。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甘南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整治革命。变化始于2015年,当时从政府到百姓全社会总动员,要求城市乡村一个样、村里村外一个样、左邻右舍一个样、房前屋后一个样、室内室外一个样,誓要将甘南打造成“全藏区最干净的草原,全甘肃14个市州最干净的城市”。绿色发展理念带给尕秀村的是绿色收益。“把草原当作背景来烘托,把村庄当作风景来打造,把庭院当作盆景来培育。”尕秀村的藏式新农村旅游脚步越发展越快。如今,格日扎西又有了自己的新计划。在尕海镇党委、尕秀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尕秀村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采取“技能培训+党员带头+群众开办”的营业模式,打造了包括格日扎西的牧家乐在内的牧家乐67家,同时,大力实施智慧旅游、智慧牧场、草原帐篷城等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村级“旅游+观光+娱乐+餐饮+住宿+购物”一体化的旅游产业发展链条。现在名声在外的尕秀村,已由原先藏族群众的定居点,成为一处“宜游宜业宜居”的“网红”生态旅游村庄。

近年来,甘南州大力加强发展“庭院经济”,为不便外出务工的特殊贫困群体,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卓玛杰之前一直在国外从事羊绒牛绒手工工艺品的生产销售。回国后,他有了建厂扩大规模生产的想法。综合考虑生产成本、人力成本等因素,最终决定把厂房建在阿木去乎镇,这样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也能带动周边困难农牧民群众增收。今年30岁的拉毛杰来自阿木去乎镇附近的木道村,祖祖辈辈都以放牧为生。随着甘南州开始实施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等措施恢复草原生态,拉毛杰家仅靠放牧收益有限,一家人生活很困难。2016年,拉毛杰和妻子通过招工来到甘南贤择藏族工艺发展有限公司,有了正式的工作。如今夫妻二人都已经成了熟练的纺织工人,每月合计能有4000多块钱的收入。去年年初,甘南贤择藏族工艺发展有限公司被夏河县扶贫办和人社局认定为扶贫车间。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加上依托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卓玛杰更加有信心扩大生产规模,来解决阿木去乎镇及周边乡镇毛绒加工能力不足问题,带动更多像拉毛杰一样的困难农牧民脱贫增收。在探索推行‘扶贫车间’工作中,夏河县阿木去乎镇通过‘四送’实现‘四扶’目标,达到‘四赢’目的,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为探索藏区脱贫致富提供了可供借鉴复制的样板

农牧民要脱贫,乡村要发展,产业是重要推力。在夏河县甘肃雪顿牦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可以看到最新乳品科技生产线的出色表现, 从原奶检验、杀菌到罐装、包装,再到智能仓储,全流程鲜见工人踪影,全部由机器自动化完成生产。

经过几年发展,雪顿牦牛乳业生产基地日处理牦牛鲜奶能力达400吨,是西北智能化最高的牦牛乳生产基地。龙头带动,发展不愁。作为甘南牦牛乳产业龙头企业之一的雪顿,先后与甘南州夏河县、玛曲县多个贫困村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创建股份制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将牦牛乳业这一富民产业引入当地,增加牧民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动产业扶贫,实现广大牧民群众与企业“互惠互利、多赢共赢。同时,针对公司岗位需求,雪顿在招聘中优先录取贫困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如今,在雪顿担任人力资源专员的王洁,就得益于这一举措。在雪顿产业链带动下,夏河县27个贫困村集体、126户建档立卡户分别将一部分村集体经济资金、扶贫专项资金作为股金投入雪顿,每年按8%分红,彻底解决了贫困户致富门路少、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

截至目前,甘南州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初的20.61万减少到2019年底的0.28万,贫困发生率从36.75%下降到0.5%,8个贫困县市在近三年内陆续实现脱贫摘帽,甘南藏区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在特色产业上找出路,在扶贫带动上下功夫。甘南州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紧紧依托贫困农牧村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牢固树立产业扶贫的理念,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的原则,把旅游、特色手工艺品等扶贫产业和农牧村“三变”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力争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都有脱贫新门路。